• 北京市新街口东街31号
  • 邮编:100035
  • admin@网站

2022年08月

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
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高位髋臼后壁骨折的中期疗效

李宇能,葛宇峰,刘昊楠,朱仕文,吴新宝


Yuneng Li, Yufeng Ge, Haonan Liu, et al. Midterm results of digastric trochanteric fiposteotomy for high acetabular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22, 46:1881–1889. doi.org/10.1007/s00264-022-05446-6


髋臼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约占全部髋臼骨折的24%。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伤的增加,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逐年升高。Kocher-Langenbeck (K-L)入路是目前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多数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手术视野的限制,在治疗累及髋臼顶的高位髋臼骨折时存在一定缺陷。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digastrics trochanteric flip osteotomy, DTFO)作为髋臼骨折后方的扩展入路能够有效暴露手术视野,近年来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采用K-L入路联合DTFO和单纯K-L入路两种术式治疗高位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关节脱位的对比研究较少。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9例高位髋臼后壁骨折且骨折线累及髋臼顶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采用K-L入路联合DTFO的患者纳入DTFO组,采用单纯K-L入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

DTFO组手术方式:采用K-L入路暴露臀中肌和股外侧肌后缘,推开股外侧肌至附着点以远5~10 cm,用骨刀或摆锯做大转子矢状面截骨,厚度约1.5cm,保留臀中肌和股外侧肌附着点完整,向前牵拉翻转截骨块,从关节囊推开臀小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充分暴露髋臼后壁及髋臼顶,取出关节内碎片,复位固定髋臼骨折,而后在大转子截骨处以2~3枚空心钉固定,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DTFO)治疗高位髋臼骨折典型病例。患者中年男性,49岁,车祸伤;A. X线检查示左侧高位髋臼骨折伴关节脱位;B. 二腹肌截骨暴露髋臼;C、D. 术后X线检查显示髋臼复位良好,大转子截骨固定良好

结果显示,39例患者中,DTFO组22例,对照组17例,DTFO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则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随访 55 (45 ~ 62.5)个月,术后随访除对照组2例发生内固定失效外,其他患者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DTFO组患者的mHHS明显高于对照组 (107.9±10.6 vs. 98.8±15.6),HRQoL、PCS和MCS评分DTFO组都倾向于更高。DTFO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脱位失败。两组患者外展肌力量下降均给予物理治疗,并在随访期间逐渐恢复,DTFO组中只有1例患者持续出现IV级HO,导致功能预后较差,但所有截骨部位均实现了顺利的愈合。

髋臼骨折属关节内骨折,若骨折复位不良,将加重关节面磨损,最终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医生应掌握DTFO的主要指征:(1)高位髋臼骨折,骨折线累及髋臼顶或髋臼后上方;(2)肥胖或肌肉发达者,估计术中暴露困难;(3)复杂髋臼骨折,骨折同时累及髋臼前下方,计划单一后方入路复位固定前柱骨折;(4)合并股骨头骨折需复位固定;(5)陈旧性髋臼骨折等。

K-L入路联合DTFO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有利于术野的暴露和手术操作,能够更好地维持外展肌力且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与传统K-L入路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0.0588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