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
吴新宝. 骨盆与髋臼骨折的评述与展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6):461-463. 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6.001
骨盆与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一旦合并多系统损伤将危及患者生命。由于骨盆与髋臼骨折类型多样,且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关于骨盆、髋臼骨折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学者从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骨盆骨折
(一)开放性骨盆骨折
1、开放性骨盆骨折的评估: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1h内死亡多由严重的脑外伤和心血管损伤所致,1~4 h 死亡则多由大出血造成。首诊骨科医生应具备初步的病情评估能力,如:
根据 Faringer 分区对软组织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对骨与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判定等。
2.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首先是抢救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开放伤口的处理:根据开放伤口涉及的部位,经常需要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血管科等科室参与。
(二)骨盆骨折的早期全面手术 (early total care ETC)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 (损伤控制骨科).vs. early total care ETC(早期全面手术)
DCO: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分阶段进行治疗;
优点:迅速、有效地完成救治,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医源性损伤。
缺点:治疗时间过长,可能错过最终的手术时机,使骨折变为陈旧性,并影响最终的手术疗效。
ETC:与DCO相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优点: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且有助于患者早期活动;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精神压力,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缺点:增加全身炎症反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加重医源性损伤,创伤后解剖结构变化引起术中意外大出血等。
(三)骨盆骨折的微创复位与固定
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2个关键环节是:闭合(小切口)复位和经皮固定。
Matta骨盆骨折复位的影像学标准为:移位≤4 mm为优,移位5~10mm为良,移位11~20mm为可,移位>20mm为差。
微创固定常用技术:包括钢板固定、螺钉固定和支架固定等。
二、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的治疗仍遵循双柱理论,要求医生对骨折分型、局部解剖、不同手术入路有清晰的认识。髋臼骨折治疗的难点在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满意的复位、固定。
(一)手术入路
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包括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Stoppa入路、腹直肌旁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等。
髂腹股沟入路:适用于多数前方骨折、尤其是新鲜的双柱骨折。
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最常用,但并发症多,需要仔细操作,以减少额外损伤。
Stoppa入路:显露充分、解剖简单、并发症相对较少,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暴露范围有限。
腹直肌旁入路:多适用于老年髋臼骨折,多为涉及方形区的前柱骨折,且常常伴有股骨头向前内方向移位。
(二)髋臼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髋臼骨折的治疗目标是修复臼顶,恢复头臼匹配关系,牢固固定,重建稳定、无痛的髋关节。早期 Matta 等发现复位后骨折移位<3 mm 的患者手术优良率约为91%,明显高于移位>3 mm 的患者。对于复杂型髋臼骨折,复位顺序很重要,一般先复位柱,再复位璧。
三、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的新技术及展望
微创手术是近年来创伤骨科领域的新兴热点,尤其是随着 3D 打印、导航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骨盆骨折的微创手术日趋成熟。
3D 打印在制定术前计划、模拟术中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多数医生的认可。但医生在工作中不能过度依赖 3D 打印模型,因为在模型上进行复位、固定等模拟操作相对简单,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经常受到切口选择、软组织暴露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需要进行反复修正,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
展望未来,随着骨科新器械的不断推出、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及智能化治疗的不断发展,骨盆与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一定会不断提高。